正在阅读:纵横捭阖 看千古风流还属“联想”巨擘纵横捭阖 看千古风流还属“联想”巨擘

2012-09-25 00:16 出处:PConline原创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zhangmingzhi

 艰辛的创业之路

  后来,总会有人问到柳传志,你怎么就走上了一条创业之路呢?他的回答却是“憋得不行”。他说,“我们这个年龄的人,大学毕业正赶上文化大革命,有精力不知道干什么好,想做什么,都做不了,心里非常愤懑。”

 艰辛的创业之路
艰辛的创业之路

  在他所处的80年代,互联网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个人计算机”正在迅速成长为一个产业。1980年,全世界只有30万台个人电脑,而仅仅用了10年,这个数字已经达到了6000万。柳传志明锐地意识到了这种市场变化,然而,他此时也就是一个想法,没有一个完整的方案和计划,所以这时的“联想”不能“连电脑”。 当时,在国内生产计算机必须要电子工业部颁发“生产许可证”,作为中科院所属的一家规模不大的企业,“联想”暂时无法获得这种“生产许可证”。认识到自己无法撼动现实规则后,柳传志选择了一条他称为“拐大弯”的路线。

  1988年1月初,天气已日渐寒冷。柳传志来到了香港。他这次出来的目的是,在这个陌生的城市成立一家公司,为生产“个人电脑”做资金、技术和市场准备。这是关键的一布,也是需要勇气和决心的一步。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柳传志就过上了没日没夜的生活。对他来说,根本就没有所谓的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一年之后,柳传志将在香港研发出的“286微机”送上了飞机。后来他去了一趟德国,当时在汉诺威正在举办电子技术交易会。在这次交易会上柳传志终于达到了“拐大弯”的目的。柳传志后来回忆说:“我们国家电子部的人去考察,一眼看见怎么还有中国的产品呢,他立刻就觉得很自豪,就联系,告诉他卖了多少块,马上在中国就给你批文了,就这样我们拿到了批文。第一次批文我记得是2000块,就是在中国允许我们生产2000台机器”。

21
五彩缤纷的世界需要联想

  柳传志曾说过:“头脑要清楚,就是大的环境改造不了,你就努力去改造小环境,小环境还改造不了,你就好好去适应环境,等待改造的机会。我是一个改革派,之所以到今天还算成功的话,因为我有信条,不在改革中做牺牲品。也就是说我改革不了,赶快妥协。”

  1994年,柳传志陷入了职业生涯的低谷期。他一手创造起来的企业成长乏力,而且和自己并肩作战多年的亲密战友反目成仇。而他此时的身体也令人担忧,反复发作的“美尼尔症”让他不得不住进了京西的“海军医院”。就在柳传志在病床上备受煎熬的时候,“联想”也是内外交困。为了抑制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国家在1994年初开始了宏观调控,“联想”因此而失去了大部分部委和大型国有企业的订单。市场在缩水,国外的对手却步步紧逼。

  在这种外围内困的情况下,“联想”必须突围。然而,在关键的选择上,柳传志和时任“联想”总工程师的倪光南产生了分歧。倪光南的设想是,向“英特尔”等公司把持的高技术领域发起强攻。对此,柳传志却提出明确的反对意见。柳传志认为,在当时的条件下,中国在技术背景、工业基础、资本实力、市场营销等方面还无力改变世界电脑行业的格局。与其在制高点上慷慨赴死,不如利用成本优势,占有足够的市场份额。>>

键盘也能翻页,试试“← →”键

为您推荐

加载更多
加载更多
加载更多
加载更多
加载更多
加载更多
加载更多
加载更多
加载更多
IT热词

网络办公论坛帖子排行

最高点击 最高回复 最新
最新资讯离线随时看 聊天吐槽赢奖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