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独家观察】 日企“三巨头”为何大衰败【独家观察】 日企“三巨头”为何大衰败

2012-11-30 00:15 出处:PConline原创 作者:羊羊 责任编辑:ranguang
1财报总将问题曝光 唱衰之音四起回顶部

  编者按:近一段时间,各大企业纷纷发布财报,其中尤为引人瞩目的当属日企“三巨头”——索尼、夏普和松下。毫无意外,“三巨头”均面临亏损的窘境,进而也引发了新一轮的“唱衰”狂潮。本文对日企“三巨头”进行详细剖析,把脉并试图找出“病根”,期望它们能够迅速走出困境,重获市场认可。

  【PConline 产业观察】过去几十年,日本企业在资源短缺的局限下,凭借高度细分的产业体系,几乎统治了整个电子产品领域。然而中国有句古话说的好: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日本沉没》很多人认为是灾难片,事实上却是日本危机意识的体现

  著名电影《日本沉没》曾将日本人的危机意识表现得淋漓尽致,如今,这一幕正在日本电子产业真实上演,曾经盛极一时的夏普、松下、索尼等全球电子巨头正在滑向不可预测的深渊。

  财报总将问题曝光

  近日,日本家电三巨头松下、索尼和夏普先后公布了截至今年9月30日的本财年第二财季业绩报告,三家巨头均未能扭转连续多个季度巨额亏损的局面。

  其中,日本最大的企业雇主松下11月2日显示的信息最让人震惊,该公司将全年营收预下调了7%,且截至2013年3月31日的本财年净亏损将达到7650亿日元(约合96亿美元),而在今年的5月份松下还预计将在本财年实现净利润500亿日元,完成扭亏为盈。


 松下由于亏损巨大,引发裁员风暴

  针对目前形势,松下首席财务官河井英明表示,公司当前面临的形势比我们先前的预期要糟糕,我们下半财年的前景非常严峻。其中,电视机、照相机、蓝光播放器和PC等数字消费业务要比我们三个月前预计的更环。


“难看”的财报令索尼CFO加藤优神情凝重

  索尼发布的第二财季财报则显示,在截至9月30日的第二财季,索尼净亏损为155亿日元(约1.94亿美元)。这已是索尼连续第七个季度业绩出现亏损。

  夏普则继续游走在破产的边缘。11月1日发布了2012上半财年业绩报告,其在4-9月的半个财年之内,共计亏损3875.84亿日元(约合48.4亿美元),全财年净亏损预计达4500亿日元(约合56亿美元),已经到了变卖资产度日的地步。


因为亏损,夏普面临被“拆”?

  据了解,全球三大国际评级机构之一的惠誉已经将松下评级下调至BB,把索尼评级调至BB-,至此两家公司的债信评级正式沦为“垃圾”级,这让身陷危机的夏普有了伴(目前惠誉对夏普评级为B-)。而目前日本三大巨头夏普、松下、索尼市值加在一起仅有250亿美元,差不多是三星市值的八分之一,这让向来傲慢的日本人情何以堪。>>

-----------------------------------------------------------------------------

相关文章:

冬天冷 夏普更冷! 走在危机边缘或将倒闭
//office.pconline.com.cn/cygc/1211/3059290.html

只会做减法 索尼的自救犹如“刮骨疗伤”
//office.pconline.com.cn/cygc/1210/3044163.html

曾经巨人怎么了 夏普计划出售旗下业务!
//office.pconline.com.cn/skills/1208/2907887.html

如果您有什么办公设备问题,请点击以下链接,进入PConline产品论坛讨论:
//itbbs.pconline.com.cn/office/f587965.html

-----------------------------------------------------------------------------

2为不思进取买单 三巨头病根溯源回顶部

  为不思进取买单

  三巨头的困境,折射出日本经济所面临的问题。长期经济不景、研发投资削减、缺乏创意和变革的勇气,令企业死气沉沉。之所以日本尚未触发欧债危机式的市场动荡,靠的是日本的金融机构、企业和个人在零利率下不断购买一个技术上已经破产了的政府的债务。


曾几何时,日企在消费电子领域是多么风光

  日本企业在上世纪80年代经济泡沫时期循环出资,通过相互交换股份来壮大自己,但是像那样不考虑价值只是一味壮大自己,最终经济泡沫产生了。在遭受了重大打击之后,日本企业开始变得谨小慎微,不愿意承担危险和冒风险,只强调利润率和财报漂亮,如果把资金投入在研发上,利润率短时间内会下降,企业增速会放缓,这是董事会不愿意看到的。


大多数日本大公司患上大企业病,求稳是唯一目标

  此外,日本的环境不利于风险企业的成长,简直就是“枪打出头鸟”的典型,所以这些年,从未诞生过具有影响力的创业型企业,也没有出现过“黑马”。

  在这方面,韩国就做得非常不错。之前CCTV经济频道曾拍摄过一部纪录片,讲述韩国政府有意识扶持大企业发展,提出技术立国。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在大幅增加科技投入的同时,多方采取措施鼓励和支持企业技术开发,使企业研究所由八十年代初的47家猛增至3825家;企业研究人员由数千人增至近9万人,千名职工中拥有研究人员45.1人,达到英、法等国水平。


韩国企业迅速崛起

  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韩国企业和国内外大学、科研机构、跨国公司组成了许多“产业技术研究联盟”,主要研究企业难以单独承担的课题,把握技术动态和加强技术信息的获取能力,始终紧跟或达到世界科技先进水平。这也为像三星这样的企业崛起,提供了必要的技术保障。


苹果公司改变格局并确立霸主地位

  另外,在消费电子领域,苹果公司几乎形成独霸局面,在手机、随身听、笔记本、PC及其相关的应用领域形成极大的聚合效应,并对以往擅长此领域的日本企业形成了极大的打压态势。

  可以说,目前消费电子领域已经由多年以前的日、韩、欧美企业竞争格局演变为苹果和三星这两家寡头级企业的“二人转”。>>

3有技术无战术 对用户关怀缺失回顶部

  有技术无战术

  掌握最先进的技术曾经是日本电子企业最主要竞争优势,它推动了电子产品朝最轻、最薄、最小的方向发展,在早些年的确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但它忽视了人们真正关心的因素,例如设计的美感和使用的便利性等。

  是日本产品不好吗?客观的讲,日本产品的质量还是非常好的,至少在笔者手上,没有产品因为坏了而淘汰,多半为了功能升级。


任天堂Wii曾经风靡全球

  美国科技博客网站BusinessInsider此前评选出21世纪以来10款最重要的电子产品,苹果有4款产品入选,微软的Xbox和Kinect上榜,就连咱中国人发明的U盘、谷歌的安卓操作系统、亚马逊的Kindle阅读器以及思科的Flip摄像机都占有一席之地,而日本仅有任天堂Wii游戏机一款露脸。

  在斯坦福大学教授谢德荪看来,创新有“流创新”和“源创新”之分。前者是指能改变整个价值链的创新;后者是指资源整合式创新。


索尼Walkman系列随身听创下全球销量2.5亿台的奇迹

  以索尼为首的日本企业曾是“源创新”的典型,Walkman随身听就是引领时尚的风向标,创下了在全球卖出2.5亿部的销售奇迹。然而面对“流创新”的代表——苹果,即便最具爱国情结的日本人,也抛弃本国产品。根据相关数据显示,2011年全年,iPhone在日本的出货量为725万台,位列第一。


连小孩都对iPad爱不释手

  苹果之所以能够在各种领域引发掀起旋风,与乔布斯不仅重视技术,更关注与消费者产生情感,制造让消费者难忘的体验有直接关系,而日本企业设计的产品,从平板电视到音响,从平板电脑到智能手机,最近几年几乎没有出现特别抢眼的新品,创新上呈现疲惫状态,仅仅在技术和参数上领先,消费者已经不买账了,这是日企没落的真实硬伤。

  在日本生活多年的朋友深有体会:他们只关注硬件。>>

4定价过于自信 规格配置却显寒碜回顶部

  定价过于自信

  你可以说苹果的产品贵,其实日本企业在推出新品的时候,更敢于喊高价。


电商平台上最贵的电视机无外乎夏普、索尼和松下等品牌

  日本企业的操作方式通常是,最领先的产品留在国内生产,然后销往国外。这与欧美很多公司将生产基地转移到生产成本相对较低的国家不同,生产成本很难得到控制,而且日元近来增值幅度几乎创下历史新高,强势的日元让日企的产品出口利润大减。


索尼的首款OLED电视

  5年前,索尼还是OLED电视市场的领头羊。那是,索尼公司高管还把OLED誉为公司强势回归的标识。当时索尼生产出尺寸为11英寸、厚度为0.1英寸的OLED显示屏被认为是奇迹,但搭载该屏幕,售价2500美元的电视机却吓退了大部分消费者。


索尼LT29i定位高端,但配置却显“寒碜”

  就拿手机来说,目前进入四核时代,而索尼还抱着双核不放,售价最高LT29i在不仅在硬件配置上被对手甩开几条街,在操控性上没有亮点可言。欧美品牌往往能够针对市场变化快速做出降价反应,而日本企业中,掌握决策权的永远是日本人,任何一个决定,从申报到总部审批,至少要一两个月,到时候连黄花菜都凉了,还谈什么竞争力?

  写在最后

  日本电子企业的全面落败是市场发展的正常规律。在索尼、松下、夏普之前,还有柯达、诺基亚这样活生生的例子。苹果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能在产品技术成熟时迅速形成产能获取利润,在产品面临换代时以超前创新的眼光及时研发出新的替代性产品,也只有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谨以此电影海报献给处于困顿中的日企“三巨头”

  至少从目前来看,日本电子企业的救市措施还是有效果的,甩掉包袱、精简机构、提高效率、重组优质资产。从传统低端组装制造业中脱身,将劳动力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关注高精尖技术、高利润、高附加值制造产业的发展,向服务产业转型。更为关键的是要纠正态度,过分自信、自大,使他们失去了对市场正确的判断力。

  没错,在薄弱领域和后发领域与其他厂商抱团合作非常必要,但只有持续投入,才能才来带来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造性产品。所以让这场革命来的更彻底些吧,真心不希望这些熟悉的品牌,未来只在记忆中出现。我们栏目也会进一步关注他们的动向。[返回频道首页]

为您推荐

加载更多
加载更多
加载更多
加载更多
加载更多
加载更多
加载更多
加载更多
加载更多

网络办公论坛帖子排行

最高点击 最高回复 最新
最新资讯离线随时看 聊天吐槽赢奖品